1965年的深秋,太行山麓的楓葉紅得灼人。一列綠皮火車在滬黔線上蜿蜒穿行,車窗里擠滿了操著滬地口音的漢子。他們中有人揣著上海交大的畢業證書,有人行李中夾著泛黃的技術圖紙,卻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角聲中,把家當塞進行軍包,將黃浦江畔的書生意氣化作建設黔北的壯志豪情,朝著西南莽莽群山進發。
當火車最終停靠在黔北小站時,這些曾在大城市工廠里打磨出精密零件的巧手發現,迎接他們的只有蜿蜒山道上幾輛喘著粗氣的解放卡車,以及車斗里顛簸三個小時后仍需徒步攀登的羊腸小道。車輪碾過碎石路的聲響與山雀啁啾交織,將這群軍工人送進了云霧繚繞的深山。
山坳里的野杜鵑開得正艷,卻無人有暇駐足。“沒有房梁就用松木搭,沒有機床就手工銑!”沒有廠房,他們在溪邊支起測繪儀,用算盤核算出每根鋼梁的弧度;沒有宿舍,老鄉家的竹樓里,沿海地區的風味美食與貴州辣椒的香氣在崇山峻嶺間交融。他們白天在未封頂的車間調試設備,夜晚在透風的工棚編寫技術手冊,硬是用知識在喀斯特溶洞旁建起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工業基地。
正是這種擔當奉獻的精神支撐著他們攻克難關:為驗證某個關鍵參數,技術團隊連續72小時輪班測算;為解決材料短缺,老焊工獨創出“三層堆焊法”替代特種鋼材。
世紀之交的鐘聲敲響時,3532廠的第二次遷徙正在進行。
上世紀90年代,因受生產能力和市場推廣方面的制約,產量很不穩定,幾乎到了放棄的邊緣,在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按照企業軍產品分線、分離、分立的要求,1998年,3532廠從大山深處來到了遵義航汽廠區,為加快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廠里的主業產品轉移為大功率液力變速器。
搬遷那天,裝載著“國之重器”的大卡車碾過當年開拓者踩出的山道,將精密數控機床運往遵義開發區的新廠房,老工人們把最后一臺老式機床系上紅綢,就像當年進山時護送精密設備那般鄭重。世紀之交掛牌之時,梧桐樹依舊沙沙作響,只是紅磚房上的青苔換成了玻璃幕墻的倒影。
兩年后,3532廠改制為公司,接過了液力變速器研發生產的接力棒,大功率液力變速器技術和產品的研發,經歷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使得產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脫離各種外部制約因素。
2006年的改制重組中,那些曾在圖紙上描繪過星辰大海的手,開始在市場經濟藍圖上勾勒新的航跡。2011年,為滿足企業高質量發展需求,公司在高坪機電工業園購置315畝工業用地;2015年,公司啟動了“大功率液力變速器及關鍵零部件配套建設項目”,2018年,響應 "退城進園" 的號召,搬進了高坪機電工業園,7200平米的物流配送中心整齊氣派,智能柔性裝配線有條不紊地運轉,三坐標測量儀等先進設備閃爍著科技的光芒。站在新廠區的辦公樓里,看著遠處的生產線,老一輩建設者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 —— 從大山深處的竹棚到現代化的工業園,變的是環境和設備,不變的是那股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 的精神。
如今,站在創新科技產業園的玻璃幕墻前回望,那些在山脊上轉動了半個世紀的齒輪,仍在新時代的脈動中傳遞著力量的轟鳴。從手搖銑床的吱呀聲到智能機械臂的蜂鳴,從驢車運送圖紙到5G傳輸數據,3532廠的故事始終在時代的軸線上精準嚙合。當年輕工程師指著山間舊址問起往事,老師傅總愛撫摸著獲獎證書上的燙金字說:“咱們廠啊,是穿著草鞋追過火箭,又踩著變速器闖出了大山。”當年參與三線建設在老鄉家借宿的小伙子們,鬢角已落滿霜雪。
在矢志不渝的奮進征程中,公司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發展活力。面對嶄新的歷史方位,公司將以創新為引領旗幟,錨定"高科技、高質量、高信譽、高效率"的四維發展坐標,聚焦大功率液力變速器的技術精進、品質躍升與應用拓展。重點深耕油氣田開采裝備、特種車輛、特種工程軌道車輛三大戰略領域,著力構建覆蓋研發制造的全產業鏈優勢,推動產品體系向"小型化結構、大型化功率、智能化控制、系列化品種、規模化產能、多元化應用"方向持續演進。
回望三次廠區遷建歷程,見證數代建設者的篳路藍縷。
在轉型升級的時代浪潮中,3532廠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與管理革新,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式發展。面向未來,公司將秉承"可靠傳承重托"的核心價值,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戰略支點,在精密制造領域精耕細作,在技術創新層面持續突破。通過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著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標準體系,矢志成為液力變速器領域的行業標桿,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當夕陽的余暉灑在工業園的屋頂上,新的故事,正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繼續書寫。
(文/李紅葉 吳盛金 攝/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