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11時08分,我國防空導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于本水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于本水同志生平
于本水同志1934年5月1日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195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9月至1960年9月就讀于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專業,畢業后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二部,1961年起先后擔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二部研究室工程組副組長、組長,七機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七機部二院26所研究室主任;航天工業部二院二部研究室主任;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常委;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級顧問。
于本水同志是我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空天防御技術專家,長期從事防空導彈研制工作,曾主持地空導彈、艦空導彈研制和先進防御武器系統發展戰略研究工作,曾任多型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是我國防空導彈和武器系統技術專家,為航天事業發展做出創造性成就。他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和一等獎、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航空航天部勞模、“軍工先鋒榜樣”、航空航天月桂獎終身奉獻獎、航天系統“有突出貢獻專家”、中國航天基金榮譽獎等榮譽。
于本水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對黨高度忠誠、對祖國無限熱愛,將畢生心血全部傾注到航天事業之中,始終以國家利益為最高追求,以發展航天事業為崇高使命,以報效祖國為神圣職責,為國家鑄就空天神盾。他堅守初心、矢志報國、善于創新、甘為人梯,培養的學生陸續成長為中國導彈事業的領軍者、頂梁柱,有力支撐了我國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
于本水同志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黨員,使航天事業失去了一位優秀的科學家。我們要學習傳承他的革命精神和高貴品質,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航天夢而努力奮斗!
于本水同志永垂不朽!
導彈院士:水自無言,為國鑄劍指長天
——記我國防空導彈專家于本水院士
2025年8月27日,我國攔截低空超低空目標導彈、攔截掠海目標導彈及陸軍野戰防空導彈的開拓者,于本水院士走了。于本水去世的消息一出,人們悲痛不已。
于本水60多年來一直從事防空導彈研制工作,為我國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導彈的研制殫精竭慮、奉獻終身,他生前曾經多次表示:“我的夢想,就是為國家研制先進的國防裝備。”
“從無到有”勇闖新局
“導彈行業里,防空導彈研制的確很復雜。”于本水說。
他介紹,相比地面固定目標和低速移動目標,防空導彈所面對的目標速度快、機動性強。要做到“看得見、打得著、打得準、打得狠”,很難。
“但這個行業能保衛祖國的領空,護衛國家安全,我愿意為此奮斗一生。”
1960年,于本水以優異的成績,從世界航空航天界一流學府莫斯科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學成歸國,被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如今的中國航天科工二院,投身到我國防空導彈事業的創建工作。
為什么選擇這條路?“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選擇。”不善豪言壯語的于本水平靜地說。
中國的防空導彈事業,起步于對“543”導彈的仿制。該型導彈是從蘇聯引進,技術水平很高,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困難時期,盡管國內幾乎動用了整個工業體系,但在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都很落后的情況下,仿制工作的推進困難重重。
1961年,根據聶榮臻元帥“要仿出‘543’、吃透‘543’、改進‘543’”的指示,被任命為導彈總體組副組長的于本水和他的同事們用一年的時間,深入沈陽一線生產基地,廢寢忘食,挑燈夜戰,處理導彈生產過程中的有關技術問題,同時從實踐中學習具體的導彈生產工藝知識。
“那時新中國成立才10多年,我國的科學技術和工業基礎都很落后,仿制出尖端的防空導彈非常困難。又遇上自然災害,生活上也面臨很大難題。”于本水說。
在歷經無數次的演算、試驗、分析后,1964年“543”多發實彈打靶成功,完成生產定型,1965年,我國“紅旗一號”防空導彈仿制成功,次年完成生產定型,實現了我國地空導彈從無到有。
在此之前,于本水所在的總體組已開始了“543”改進方案的論證,提出了“紅旗二號”小改方案和“紅旗三號”大改方案,兩套方案同時進行,于本水主要負責“紅旗三號”導彈的總體方案。
紅旗三號方案報告
1965年,“紅旗三號”模型遙測彈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967年5月,獨立回路遙測彈飛行試驗成功。20世紀70年代末,“紅旗三號”定型,成為我國第一型具有攔截SR-71高空偵察機能力的防空導彈。
于本水在解決攔截高空高速和機動目標等技術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為國家研制先進武器裝備”的夢想初步實現。
“近快戰法”克敵制勝
于本水家中珍藏著一本《英華大辭典》。說起它的來歷,于本水頗感自豪。
1962年1月,敵對勢力企圖獲取我戰略情報,尤其是核武器、導彈的研制、生產和試驗情報。
1962年9月,我國空軍導彈部隊在華東地區上空首次用防空導彈成功擊落了U-2高空偵察機。但是很快,U-2學會了機動逃逸。制導雷達一開機,它便逃出地空導彈殺傷區。
空軍司令部要求國防部五院幫助解決這一難題,這個艱巨的任務落到了國防部五院二分院(如今的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于是,以于本水為課題負責人的研究小組開始了晝夜攻關。
要想再次擊落U-2,就得把殺傷區和發射區算精準。當時,全國僅有2臺電子管計算機,而人工計算一條彈道,最長需要用時21天。
“于總對我們說,外國人可以嚼著口香糖對著計算機做,我們就用腦子、花心血!”于本水的同事、原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科技委主任張志鴻回憶說,為了把最關鍵的殺傷區和發射區算準,大家日夜沉浸在數字與幾何圖形中,齊心協力完成了仿真計算。
最終,于本水攻關團隊拿出了一套有效方案。這套方案被空軍指戰員概括為“近快戰法”。
1963年11月1日,地空導彈二營首次采用近快戰法擊落一架敵U-2飛機。此后,“近快戰法”開始向地空導彈部隊推廣。
由于我國防空導彈的出色表現,敵U-2飛機不敢輕易對我國進行偵察、騷擾了。
被擊落的U-2飛機殘骸
為此,于本水榮立個人三等功,獎勵正是一本《英華大辭典》。60多年過去了,于本水對這本辭典視若珍寶。在他看來,這是捍衛國家領空的最佳見證。
成績面前,于本水沒有止步。
“防空是永恒的課題,有矛必有盾。絕不能因為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就高枕無憂,斗爭永無休止。”于本水說。
上世紀80年代初,超低空突防成為戰爭新樣態,防空導彈的主戰場從“九天之上”變成“一樹之高”,于本水擔負起第二代防空導彈總體設計的重任。
1984年于本水與試驗隊一起研究遙測數據
超低空防空導彈的研制技術難度大、要求高。論證會上,有人提出,技術跨度太大、基礎太弱,不如進口國外導彈。一貫如“泉水”般柔和的于本水此時坐不住了,嚴肅地對大家說:“中國是大國,不能只買外國的‘雞蛋’,我們必須學會自己養雞、下雞蛋,自主研發能力是買不來的。”
因此,于本水建議研制一種機動性能好、反應時間快、機動過載大、抗干擾能力強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導彈。最終這項建議被采納,并被列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
同事和后輩們對于本水欽佩之至,在他們眼里,于本水是“會變帽子戲法”的大設計師。
1982年,低空、超低空型號在試驗基地開始導彈飛行試驗。在一次測試試驗中,導彈發生了異常振動,于本水憑借豐富的經驗,推斷故障源于導彈發射筒蓋形變導致的共振。他建議換一換“帽子”。果然,換了“帽子”之后的導彈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基地總工程師豎起大拇指說:“老于,神了!”
自主創新永無止境
“對于導彈武器系統設計師來說,基礎創新非常重要。”于本水說,武器研制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系統設計師的大腦就像一個“創新加工廠”,要善于抓住要害,及時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于本水熱愛、執著于他的“創新加工廠”。
伴隨著中國低空、超低空反反艦導彈研制序幕拉開,現代防空導彈的作戰目標也從以前的反飛機為主改變為反精確制導武器為主。于是,于本水又相繼承擔了我國第三代導彈武器系統研制工作。在年屆六旬之際,他先后擔任艦空導彈系統副總師和野戰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總設計師。
“陸轉海”“黃牛下水”是富有挑戰性和開創性的工作,涉及的領域之多之廣、戰術技術指標之高前所未有。用于本水的話說,“研制艦空導彈武器系統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客觀上要求總體與各分系統協同一致,形成集智攻關的合力。”
2000年于本水與試驗隊一起閱讀試驗數據
為了攻克導彈的重大關鍵技術,小到彈上零部件的生產質量控制,大到全彈的試驗,于本水都一絲不茍地全程參與。他這種“嚴慎細實”的作風也深深影響到研制團隊的每個人。
經過多年艱辛努力,于本水帶領艦空導彈研制團隊終于攻克了數項重大關鍵技術。這一項目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于本水講述低空超低空防空導彈技術
心系航天甘為人梯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二院飛行器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授予點及博士研究生授予點的發起人和帶頭人,于本水非常重視航天人才的培養工作。他總是把發現人才、使用人才、培養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積極支持并參與高層次人才培養,是舉薦賢能、提攜后輩的楷模。
于本水培養了碩士10名,博士7名,博士后3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二院工作,早期的學生均已經成為防空導彈戰線的棟梁人才。
在學生們的眼里,于本水既是“嚴師”,又是“慈父”。他經常讓學生到他家里匯報論文工作。到了吃飯時間,于本水和夫人朱小泉就叫來豐盛的外賣一起吃,像一家人一樣。有時候,朱小泉還教他們彈琴和唱歌,師生之間其樂融融,充滿了溫馨的家庭氛圍。
一路走來,于本水收獲了不少成績和榮譽。可無論地位怎么變化,他仍然喜歡去導彈試驗的第一線,喜歡到年輕人之中。2004年5月1日,是他的70歲大壽,在應該退居二線的年齡,他又去了試驗基地,幫助年輕科學家分析處理問題。基地里年輕的同志們也很細心,買了一個蛋糕,他就在那里過了70歲生日。
“想盡力幫幫年輕人,也想確保當時的實驗成功。”后來說起這些的時候,于本水笑得很溫暖。
為了保家衛國的夢想與擔當,此前,盡管已到鮐背之年,于本水依然孜孜不倦地心系航天事業的建設,仍然在思考中國防空導彈未來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核心智囊”作用,多次牽頭就科研管理、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向上級提出建議,通過各種方式、渠道為航天事業的發展不斷貢獻著力量。他希望中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防御技術的發展道路。
退休后擔任高級顧問的于本水說過自己要忙著四件事:遠望、救急、把關、育人。而且要一直忙下去。
于本水此前曾經表示,未來的防空導彈,應該向“彈族化+智能化”發展。“現在的導彈是自動化,程序是人輸入的。智能化的導彈會自己‘想問題’。”他說,這是他的理想。同時,科研一線遇到問題,他要去救急;產品質量評審,他要參加把關;著眼于導彈事業長遠發展,他還要育人。
2022年于本水為青年講述防空導彈創業
他希望年輕一代航天人能夠牢記“科技強軍、航天報國”的神圣使命,傳承弘揚航天精神,不斷增強知識積累,善于創新、敢于創新、勇于實踐,他希望更多夢想,能夠在一代代青年航天人手中實現。
2024年9月,二部黨委書記前去探望病重住院的于本水時,他的夫人朱小泉同志將一張字條交給黨委書記,紙條上寫著“將二人共同儲蓄的100萬元用于支持單位鼓勵青年創新創業。”
二部十分重視,緊鑼密鼓進行研究并草擬了基金管理制度。此時,于本水身體狀況也有所好轉,他坐在輪椅上仔細閱讀了相關材料,特別高興地說道:“好!不錯!”“同意!”
原來,早在幾年前于本水就與家人商定了這一捐贈方案,直到生病前還一直惦念著。
這位為航天事業傾注了畢生心血的老人,90歲高齡依然惦念著航天事業發展與青年人才成長,他對事業的終生熱愛、對青年人的傾心關懷,都令人感動不已。
“我的一生就是干了一件事,就是從事防空導彈的研制工作,我這一輩子干這事,是無怨無悔的。”在生前每談及于此,于本水眼中閃爍著光芒。于本水,共和國空天防御領域的守護者,對于國家需要,他懷“一個夢想”:護國領空、為國鑄劍;對于科研創新,他靠“一生奮斗”:業精于勤、創新不輟;對于個人得失,他有“一片冰心”:淡泊名利、甘為人梯。他生前最后的愿望就是希望年輕一代航天人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早日建設成為航天強國而不懈努力奮斗!
于本水院士,我們將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