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讓我們向抗戰老兵致敬,禮贊偉大抗戰精神!
今天,帶您走進航天科工的抗戰老兵——賀秀珍,聆聽她的故事。
賀秀珍:從黃河窯洞到黔山紅房
在黃河岸邊的窯洞之中,一盞象征希望的燈火悄然亮起;于貴州大山深處的紅磚房內,這束光綻放出更為璀璨的光芒。年幼的賀秀珍,在戰火紛飛之際播下對和平的憧憬;時光流轉,她懷揣著祖國繁榮富強的夢想,扎根三線熱土十余年,以堅守續寫希望的篇章。
1937年,黃河在晉陜峽谷拐了個急彎,浪頭裹著泥沙拍向岸邊的村莊。賀龍將軍率部東渡黃河時,部隊一進村,年幼的賀秀珍和家人便把自家窯洞騰出留給傷兵,炕桌當成換藥臺,柵欄門拆下來就是手術臺。每天清晨,她便提著裝滿繃帶的荊條筐,和后勤醫院工作人員一起到河邊清洗,血跡斑斑的繃帶按進水里,血絲在水中漂成紅線,又被浪花卷走。
不久之后,白求恩也來了,消息迅速在全村傳開,村民們都擠在村口,只為一睹“大胡子洋大夫”的風采。
那晚,在由柵欄門搭成的手術臺旁,一盆炭火將人們的臉龐映照得通紅。白求恩大夫正在為一名戰士實施截肢手術,可惜沒有麻藥。年輕的戰士緊緊咬住毛巾,鋸骨的聲音如同鈍鋸拉鋸木頭般沉悶,而戰士的慘叫聲卻不絕于耳。賀秀珍嚇得躲進被窩,牙齒止不住地打顫,但又忍不住探出頭來張望。
手術結束后,白求恩抬起頭,沖她調皮地擠了擠眼,然后指了指旁邊的肥皂,示意她遞過來。看著白求恩滿臉被肥皂沫弄得白花花的模樣,她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心中的恐懼也仿佛被肥皂泡輕輕沖淡了。
1939年,部隊干部見她聰慧伶俐,便送她到鄰村學校學習了一年文化。課堂上,她首次用短頭鉛筆寫下“保家衛國”四個字,那筆畫歪歪扭扭,卻如刀刻般深刻。
1940年9月,年僅十四歲的賀秀珍正式投身革命隊伍,先后擔任神木縣一區、七區婦女主任。白天,她帶領婦女們炒小米、納軍鞋;夜里,她“油燈扣碗”,為戰士們縫補軍衣。后來,她又跟隨八路軍地方工作隊在晉西、晉中堅持抗戰,不知跑爛了多少雙布鞋,鞋底磨穿后就用麻繩反復續補。
當硝煙逐漸消散,三線建設的號角激昂吹響。1971年12月,賀秀珍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毅然來到貴州遵義3407廠。在那大山深處,紅磚房順著山坡錯落而建。她在此處擔任教育科科長,其主要職責是與技校、電大、職大進行聯系,為職工開設安全教育、技能培訓以及學歷提升等課程。同時,協助技工班、職業技術班招收廠區家屬子弟,將如油燈微光般的希望火種傳遞給新一代航天人。
如今,已99歲高齡的賀秀珍,經歷過戰火紛飛的歲月,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從苦難邁向輝煌的波瀾壯闊征程。在她心中,期盼和平的燈火,不僅曾照亮黃河岸邊的窯洞,也點亮了貴州深山里的紅磚房。(文/張治文)